close
html模版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透明的聲音》:聆聽看不見的世界


開幕式現場

2017年5月8日下午,《透明的聲音》在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開幕,匯聚瞭來自中國、法國、美國、比利時等國26位藝術傢的45件作品分佈在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內部的核心筒與回旋的坡道展廳中。作為一場以聲音藝術為專題呈現的展覽,策展人攜同26位藝術傢,向我們探討瞭20世紀中後期以來,“聲音”作為一種新的媒介在視覺藝術、音樂、劇場、科技等領域的延伸與拓展。展覽由“玻璃、光與影”、“聲響靈動的空間”、“靜默,微乎其微”、“虛擬領地”四條線索為我們打開瞭一個未曾看到過的世界。

法國駐華大使館文化參贊羅文哲發言

中國民生銀行總行辦公室主任陳國強發言

《透明的聲音》展覽策展人詹姆斯·吉魯東發言

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館長甘智漪發言

聲音如何被展示?

法國藝術史傢、作曲傢詹姆斯?吉魯東是本次展覽的策展人,他曾在過去幾年間在中國不同的城市策劃過與聲音藝術相關的展覽。他將此次佈展的過程描述為“像寫作和作曲一樣連貫”。詹姆斯?吉魯東認為透明是聲音的靈魂,就像今天我們身處的數碼世界,它是透明和不可視的。聲音是一種介質、一種流動的空間,它的震動、聲波……都是透明的。觀眾進入展廳,聲音無處不在。我們既可以聽到面前作品所散發的聲音,也可以聽到周圍聲音給它的“和聲”。

如約翰 ? 凱奇說的,聲音無足而立。由於聲音的“透明”特質,聲音的展示很大程度上需要訴諸視覺的載體。也因為有瞭視覺的載體和美術館的場域,一般人很難覺察到的聲音被藝術傢拎出來、放大、展示,它們被聆聽、被註意、被感知,聲音收獲瞭與視覺形象相同的地位。它不是視覺表現的附屬品,在這裡,聆聽與觀看同樣重要。

皮埃爾?阿蘭?亞弗雷努《天使墜落》

聲音的本真:透明與靜默

展覽中大多數裝置作品以空間化設計為基礎,借助各種透明材質或發光材料,傳達出瞭“透明”所含的光學狀態以及視覺表達能力。

米歇爾?弗朗索瓦《水的懸滯》局部

“聲音”在人們專註於靜默的時候才會顯現。世界上,不存在完全透明抑或完全靜默的聲音,透明與靜默構成瞭聲音的兩個“烏托邦”概念。美術館一層中心的巨大展廳空間裡陳列著皮埃爾?阿蘭?亞弗雷努《天使墜落》和米歇爾?弗朗索瓦《水的懸滯》兩件作品。它們從最高處的屋頂延伸向地面。《天使墜落》沉浸在一片黑暗中,黑暗中一個盛滿紅色液體的玻璃盆與其上一束紅色激光打破瞭聲音和視覺的透明,紅色激光每隔一段時間便化為一滴水滴落下來,伴著回聲,觀看者隻有長時間地端詳和聆聽才能捕捉到聲音的發生。

米歇爾?弗朗索瓦《水的懸滯》

《水的懸滯》展現瞭法國當代藝術如此優雅而含蓄的一面,充滿水的透明塑料袋裝滿水被束起,由從屋頂的一點所發散出的無數條透明絲線懸滯在空中,如水線般輕灑而下,水凝滯在袋子裡,作品被吉他、風琴等弦樂器所演奏的音樂包圍,仿佛一件雕塑,有著靜默的姿態。

米歇爾?弗朗索瓦《水的懸滯》

《墨的懸滯》?是《水的懸滯》的黑色不透明版本,墨取代瞭水,進而呈現瞭一種對世界未來的悲觀看法

當我們深入地瞭解聲音並感知其創意的豐富性之後

世界變得無比開闊

展覽隨著美術館平緩的斜坡漸次展開,將現實生活的面貌層層過濾,每位藝術傢感知世界的方式,都為我們打開瞭一個認識和發現另一個世界的聲道。通過這些形形色色的聲道,一個充滿瞭各色光影、寂靜與嘈雜、復雜而不斷變化的世界呈現在我們面前。

聲音藝術究其根源部分來自20世紀古典音樂,在聲音藝術的發展過程中,約翰?凱奇的《4分33秒》是繞不開的經典。展覽二層的開端是作品《兩次4分33秒》,藝術傢瑪儂?德波爾邀請佈魯塞爾鋼琴傢讓?呂克?法尚在當地的表演藝術研究及訓練館現場表演瞭兩次約翰?凱奇的《4分33秒》。攝像機捕捉瞭演奏者在三次停頓處掐瞭秒表,也是約翰?凱奇分別標註在1分40秒,2分23秒和30秒時的停頓和沉默,影片後半部分,德波爾剪切瞭所有聲音,獨留那些停表聲,這些聲音的捕捉依賴於現場觀眾沉寂的氛圍。

《綠色聲音》

“聲響空靈的空間”表達瞭策展人對於“聲學建築”的闡述:《綠色聲音》通過各種科技手段,手機、互動感應裝置、音頻的高低起伏等在展覽空間中重現瞭花園的視聽環境,觀眾可以手持ipad演奏和體驗花園中聲音的高低錯落,從偏重於聽覺的維度發散瞭我們對世界的感知;《聽覺義肢》就像為人的耳朵增加瞭一雙能夠將聽力伸向更遠闊處的設台灣電動床工廠備,擴大瞭觀眾對聲學空間的體驗。

《聽覺義肢》在對音景的感知中,創造瞭奇特的聲覺效果

《聽覺義肢》在對音景的感知中,創造瞭奇特的聲覺效果

王福瑞聲音裝置《電磁音景》

《地平線》 格裡高利·沙通斯基 立體聲 高清影像 將人們包裹進一個充溢著電磁聲音的空間

電磁電力的發明改變瞭人們的生活,盡管每天沉浸其中,對它我們卻看不見也摸不著,《電磁音景》作為一件聲音互動裝置,觀眾須手持特制儀器靠近這件裝置才能聽到它發出的電磁聲音,由此人們真實感知到電磁的存在。

《此時此地》 德尼·凡桑 聲音和視覺在此間交相呼應,不同樂譜展現瞭電動床我們聽到的樂章

《此時此地》 德尼·凡桑 聲音和視覺在此間交相呼應,不同樂譜展現瞭我們聽到的樂章

數碼音樂和電子原音消弭瞭生活本身或器物本身的各種發聲,使得純粹的聲音變得清新可愛。《此時此地》由兩百餘件寫在玻璃上的樂譜構成,水晶、珍珠、風鈴的聲音,微風輕晃玻璃,通透的光線折射在金色樂譜上,叮鈴滴瀝的聲音在玻璃板上彈跳。

《智能領域——嬉遊曲》,每部手機能相互感應,發出不同的笑聲,此起彼伏

信息時代人們的生命已經數碼化並且嚴重依賴於此。策展人在“虛擬領地”中,借助數碼相機中數碼聲像的應用,將物態與數碼混雜,知覺重回虛空。《智能領域——嬉遊曲》將音樂行為通過電子原音的音樂網展現出來。每部手機相互感應,人們的歡笑聲、打鬧聲如螢火般此起彼伏,同時不乏幽默。

作品《橢圓》

觀眾在作品《橢圓》中行走傾聽

作品《橢圓》,十六支麥克風發出同一種聲響,觀眾可以在行走中感受每一支麥克風聲響的高低,感受聲波頻率隨行走的變化

達尼亞·雷蒙 《台灣電動床工廠未完成的格陵蘭》 高清影像

達尼亞·雷蒙 《未完成的格陵蘭》 高清影像

“這是一部合成圖像構成的單幅視頻,把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未競的劇本移植到這個介質上。”安東尼奧尼的劇本描寫瞭一個居住在室外桃源的族群的最後時光,他們將面對突如其來的冰川期,原創者強調瞭風景遭受的狀態變化。“對我來說,意義不僅是導演瞭安東尼奧尼的作品而已,更是把虛幻的劇本放到虛擬媒介中演繹,圖像重建瞭冰川圖景,也展示瞭創作的所有過程……”達尼亞·雷蒙說。

馬特·可可《起舞之前》

無聲不代表沒有聲音,動作也可以傳遞潛在的聲音。大衛·懷特曾說“當我們湊近觀看樹枝搖曳,我們就會聽見有風吹過。”這是眼睛的音樂。馬特·可可《起舞之前》便以影像和動作傳遞瞭舞蹈的韻律和舞者在起舞時身體摩擦所發出的微聲。

聲、光、電、色彩等的交相輝映

《從霓虹燈上走過》,鋪在地上的白色燈管從中斷裂,顯示瞭藝術傢的審美和象征趣味

“希望在未來的生活中,人們能夠善於聆聽和發現潛藏在生活中的各種聲音,由此聆聽我們的世界。”策展人詹姆斯?吉魯東對記者說。《透明的聲音》展出的作品融合瞭雕塑、裝置、聲音、圖像、錄像等媒介,也由此開啟瞭一條充滿可能性的引發觀眾對“透明”和“聲音”的觀賞路徑。本次展覽由法國裡昂國立音樂創作中心為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特別制作,並得到裡昂法國文化中心和瓦隆?佈魯塞爾國際關系署的支持。展覽將持續至7月30日。(文/臺馨遙)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jry4zk05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